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27章 打虎亲兄弟(2/3)

小说: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3-12-19 22:02:02
  

  武士棱对三宝烧鹿鞭、野菊枸杞鹿鞭花这两道菜特别钟爱,几乎一人包圆。

  一通风卷残云,一桌全鹿宴倒是通通扫光。

  “咱们并州武氏三房南下关中定居者不少,一些在长安,一些则在京畿近郊,其中不少在渭北七县,先前四郎也跟我谈起到,说现在关中族人不少,年轻子弟也多,但是因为分的散了,反不如以前在并州时管束的严格了,不少子弟要么是忘记了学习,要么就是学坏了,长久以往,如何了得?”

  武士棱说起正事,打算在长安办一所武氏的族学,这是武士彟先提议的,族学开设后请饱学之士来教导族中之弟,另外武氏族人的近亲子弟也可以来附学。

  “如今天下一统重开太平,朝廷虽重军功,但以后肯定也更要文治,咱们武家从龙有功,但家族年轻一辈出息的却没几个,如今要抓紧了。只有家族年轻子弟代代都能出人才,光大宗族门楣,家族才能长久兴盛。”

  他望着还在啃鹿排的怀良,“听说怀良七岁了都还未进社学?”

  老爹道:“这小子平时野惯了,且清河乡也只有李家庄有所学校,要不就得去更远的三原县城读书,而且乡下地方,教学的夫子也没啥大学问,便一直让他娘在给他开蒙。”

  唐代在乡村里社也有私人学校,称为社学,在州县城则有官学,不过州县官学学生名额有限,一般人也读不到。而民间私有社学,往往也都是大姓宗族所办,主要是收本族和亲戚子弟附学。

  李家庄的学校,就是李家的族学,由李家划拔了田地专供学校食用开支等,招收的也主要是李氏族人子弟和亲戚子弟,周边村子人想进去读书并不易,名额有限。

  龙桥堡虽然有五十户禁军,还有几十户平民,加起来一百多人,但却并没有一所自己的社学。

  一所社学的开销并不小,且多数村民跟老爹一样,舍不得束脩。

  武士恪自家妾侍也有文化,便干脆让王氏教老三开蒙,甚至之前怀义等也是跟着学的。

  “这不行,不读书哪行,咱们武家要抓紧办一所族学,秋后就开学,到时把三郎送长安来。我在南城有个几亩的院子,收拾下就捐出做族学。”

  办族学是武士彟提的,武士棱也十分支持,如今武士彟人在扬州,这事便由他这个族长牵头来办。

  真要办这事倒也简单,他们四兄弟牵头,每人捐出一百亩地进族学,再捐个院子,捐些桌椅钱帛家具这些,就可以聘请先生开课教学了。

  这些捐赠出来的田产钱帛房屋等,专属于族学,历来朝廷官府对于这种性质的产业,称为义产,就算将来万一犯事获罪等,比如说武士彟或武士棱获罪抄家等,他们捐出来的这些产业,也不受影响,哪怕整个家族都牵连获罪,祖坟坟田、家族族学学田这些,都不受影响。

  很多大家族都会置办这样的产业,祖坟、族学,坟田、学田,既是对族中贫困者的保障救济,也是对家族的一个未来保障,有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少大家族里一些有地位的,甚至年年都会捐献进去,有的还会办家族义仓,往里捐粮捐钱,所储族中义仓粮,既用于备灾救荒,也用于按时给那些族中孤寡老弱残疾发放救济。

  而这样的家族,其凝聚力是非常强的,因为家族是能保障族人利益的。

  向来抠门惯了的老爹,居然难得的道:“这是好事咧,我也捐,”他很大方的表示愿意捐些粮,“我捐三十五石粮。”

  这个数字有零有整,这是他一年的退体金。

  老武做为七品旅帅,一年禄米是七十石,但他品级不够五品,所以只能享受四年的半禄,四年后就没有退休禄米了。

  一年半俸刚好是三十五石,一次捐了一年的,按一亩五六斗的租子收入算,这下捐了六七十亩地的租子收入,还是咬牙下了点血本的。

  怀义在旁边也表态,“我捐十五石粟。”

  他是现职九品武官,一年禄米三十石,这是捐半年。

  怀玉想了想,也挺支持办族学的,族学毕竟没有能力赢利,这是族中公益性质的事情,主要就靠族人捐赠维持。

  他自己现在虽有一百亩地,但也还是在家里名下,他自己手里也就是程处默给他的十枚金钱,张出尘给的三百匹绢,润娘的陪嫁肯定不能动。

  “我捐五十匹绢。”按现在粮价,五十匹绢,其实就值五石米,不过他手头本钱不多,还得留着创业。

  武士棱哈哈一笑,“怀义怀玉你们还年轻又还没成亲,一起捐个十石粟就行了,等以后发达了,想多捐也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