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0029 大魏忠臣(2/2)

小说:北朝帝业 作者:衣冠正伦 更新时间:2024-10-17 19:12:34
  

  “阿郎,昨天纺成了六百多斤麻线,若再熟练一些,每日恒产八百斤可以做到!”

  于此督工的李去疾迎上来,向李泰汇报这些纺车的生产情况。

  五架纺车一天纺麻八百斤,如果折算成大斤制的话,则就是每天三百多斤的麻线产出,较之水转大纺车的功效减了将近一倍。但跟传统的纺线相比,又胜工十几倍,这也是可以接受的。

  “很好,继续努力!”

  李泰对这结果还算比较满意,然后又问道:“近日搜购的麻料足用吗?”

  李去疾闻言后便摇了摇头:“今天才收七百多斤,左近乡里都已经收购一空,毕竟乡人自己也需要储麻做工。”

  李泰听到这话,不由得又皱起眉头,麻料的价格虽然比较低廉,但也是乡人生产生活必需品,无论自家穿衣还是租调征缴都要用得上。

  商原虽然是肥乡,但也是窄乡,绝大多数均田户所受田亩都远低于均田令规定的亩数。有限的耕地自然要量地为用,即便种麻也只是少量,本身的积储并不多。

  纺车磨合投产之后,李泰便又拿金子换布帛,派人在左近收购麻料。收了三千多斤,左近乡里积储便就见底了。三千多斤麻料,也只是大纺车几天的加工量而已。

  他这里产能是上来了,生产原料却不足。如果再去更远处收购,往来的运输成本又要激增。

  眼下李泰所面对的麻烦,还不只麻料供给不足这一桩。在大院里站了片刻,他又转去旁边的织场巡视。

  过去这将近两个多月,除了其他各类劳作,部曲们又打制出几十架织机。麻线还仅仅只是半成品,要纺织成布才可投入交易当中。

  李泰虽然懂得制作大纺车,但也并非全知全能,对于织布则就比较陌生。所以这几十架织机也只是时下的工艺形式,仍然需要织娘们一经一纬的织成布匹。

  “禀郎主,昨日众娘子织成六十多匹布。”

  负责管理织场的徐娘子上前汇报,李泰闻言后便又笑着勉励几句。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这是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所描述织布效率的内容,而在另一首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除了“自挂东南枝”这个梗之外,还有描写女主刘兰芝善织的句子“三日断五匹”。

  可见在古代技术环境下,一名织娘一天织一匹绢算是比较正常。哪怕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女主角,也做不到日织两匹。

  布的织造要比绢缣工艺要求更低,麻线也要更粗,熟练的织工一天可以织成两到三匹。一匹布宽二尺二,长四十尺,大约七八斤麻线可以织成一匹。

  现今织场做工的织娘三十多人,这已经是部曲中全部懂得纺织的数量。

  至于县衙派来的女性士伍,多是胡人妇女,不通织技。毕竟织布就是印钱,并不存在是闲还是忙的区别,县衙自然不会将精织娘子送给李泰使用。

  “情况很不妙啊,难道真得收拾收拾准备跑路?”

  离开织场后,李泰蹲在田野里,用树枝在地上写划计算着。

  时令进入盛夏,田亩渐有产出,关中物价也有所回落,不再像李泰初来时一匹布才只能买一斗菽那样夸张,但一石粗粟的价格仍然稳定在五匹布左右。

  现在织场一日织布六十匹,换算成粮食则是十二石,一个月就是三百六十石。这样的产出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可观,供养一家人消耗绰绰有余,庄园里其他产出都是净得的盈收。

  可问题是李泰身上还背着一万石粮食的巨大债务,三个月也只能达到十分之一,巨大的缺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虽然表面很淡定,但李泰心里也是慌得一批。如果武乡县的粮食缺口仅仅只是为了维持行政消耗,他还可以试试能不能把债务拖一下。但这一批物资却是为了秋后乡兵大阅,那影响可就大了!

  如果缺了这一万石粮,宇文泰可能搞不成大阅,就建不起府兵,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也就无从谈起,杨坚上不了位,后世的隋唐大帝国都将烟消云散啊!

  高王,我是咱们大魏忠臣!你几十万人马搞不定的事,我帮你办妥了,封个王过不过分?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朝帝业,北朝帝业最新章节,北朝帝业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