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226章 俱乐部(1/3)

小说: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3-12-19 22:02:02
  校书郎来济听完武怀玉的想法,道:“那不就是汉代的邸报吗?”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各郡在京城长安都有办事处,称为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太守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以及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朝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由信使快马经驿道传送各郡。

  “我这个报纸不仅如此。”

  怀玉当然没兴趣搞出来一份这样的抄贴。

  他办报纸的念头,其实是源于这段时间搞图书后的启发,书籍很贵,纸张也贵,文化学术其实是掌握在很少数人手里的。

  掌握学术,自然也就掌握了很高的话语权。

  怀玉倒没想着说要去争夺这个话语权,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历代朝廷都在打压那些掌握学术的门阀士族,这里面的斗争残酷激烈无比。

  他想的也只是先慢慢的插個眼布个子,学术权这个先不要去碰,碰点舆论的参与权。

  “有何不同?”

  “内容不同,我打算办的这个报纸,暂计划叫京报,不仅是把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朝廷公开内容抄录,而且还打算加上一些诗词歌赋、地理杂志、甚至是杂谈逸事、以及诸如各地物价等,”

  他没打算马上弄什么时事评论这些,这些太危险,一般人没那资格议论国事。但多搞几个版面,什么诗词歌赋、传奇志怪小说、以及一些物价等,这些自然是能登,也估计能吸引一些人的。

  毕竟相比起传统的书籍,这种既有些时事新闻性,又还有些杂文故事,也比较新奇。

  “如果有这么一份京报,每五到十日一刊,一份五千到万字左右,你是否愿意购买呢?”

  来济惊讶这设想。

  “每五到十日就一刊,长期刊印,每份五千到万字,这能做到吗?”

  一个非常熟练的抄书人,一天最多也就抄一两万字,普通抄书人,可能要一天才能抄一万字。

  “要抄录整理编辑、校订,出稿后再抄写、校正,五到十天一刊,做不出多少份吧?”

  一百个抄书人一天顶多二三百份,但出稿校订花的时间更长。

  以前的邸报,就是抄录一些朝廷公文,快马传递,各郡派人抄录,也就是抄写一两份就行。

  现在要搞这么多内容且出售,那自然不可能再只是一两份,那必须和卖书一样得有数量。

  可卖书又不同,一本书编辑定稿后,可以边抄边卖,这报纸既然是要刊印朝廷公文等,那就得有时效性。

  “五天一期比较好,”怀玉也道,“至于说抄写的问题,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雕版印刷。”

  “什么是雕版印刷?”

  “就是雕刻一个模版,然后印刷,就跟用印盖章一样,这样雕刻一张模版,就能盖上几百甚至上千张,”

  唐人还没有雕版印刷,这时代不论是图书,还是寺观的经书,都是手抄。哪怕是尚书周易诗经这些经书,都是手抄。

  官方会雕刻一些石刻经书,做为范本。

  相较之下,雕版印刷术在印刷那些量大的书籍上,肯定是非常有优势的,雕刻一副版,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只要校正了版,那么就不用再每本书都要校订了,甚至不需要会识字写字的人,也可以印刷书籍。

  这可以把书籍的价格打下来,扩大文化的传播。

  当然,雕版印刷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要解决,雕版倒不是问题,毕竟这跟刻印章是同理,刻印也有阴文阳文,优势的匠人根本不是事。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墨水。

  盖章用印泥,写字用墨水,但印刷需要的是油墨,而不是普通墨水。

  怀玉觉得这也不是问题,拿出钱来,找那些制墨的匠人,重金悬赏,让他们研究,有目的性的努力,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将来技术成熟,还可以升级活字印刷。

  “二郎这京报打算刊印很多份?”

  “如果五日一刊,使用雕版印刷的话,怎么也得每期刊印发行售卖个两三千份起步吧。”

  来济瞪大眼睛。

  两三千份,五天一刊,一月就六份,一年七十二份,每份五千到一万字,哪怕只刊售千份,那一年不也是七八亿字?

  不敢想象。

  “做不到吧?”

  “事在人为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笔趣阁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