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三品官服的宋澄从外面进来,显得规规矩矩地向朱祐樘见礼。
按说,宋澄作为三品地方官员是完全没有资格出现在这个最高会议上,只是此次是被皇帝特别召过来,自然就另当别论了。
阁楼上,随着热水倒在茶叶中,茶香袅袅而起。
美人如玉,一双纤纤玉手送来了一杯香气四溢的热茶。
朱祐樘喜欢坐在楼阁上品着茶水,淡淡地表态道:“宋爱卿,你先跟大家说一说京城的金融业情况吧!”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默默地交换一个眼色,而后纷纷扭头望向宋澄。
在众后辈中,除了前往湖广清丈田亩的湖广总督刘忠和坐镇大同主持边贸的宣大总督陈珅,而今在京城最出彩的后起之秀正是这位执管顺天府的顺天府尹。
虽然这个黑脸的青年男子跟官场是格格不入,只是在清廉和公正上,恐怕整个大明朝都找不出第二位。
更为甚者,而今宋澄已经有了宋青天的称号,深得京城广大百姓的爱戴。
宋澄挺直腰板站立,五官轮廓分明,整张黑脸显得无悲无喜,只是眼睛显得炯炯有神。先是郑重应了一声,而后便站在左侧面,转身朝向在场的上官施予一礼。
虽然面对不少蔑视的目光,但他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自然亦不会在这种场合怯场。
宋澄从袖口掏出一个本子,这才郑重地开口:“经顺天府衙查实,京城从事放贷和典当的店铺共计三百六十七家。其中放贷月息在五分左右,而典当月息亦已达四分,均超过大明律法所制定的月息三分,且各家并不遵循‘年月虽多,一本一利’。当者,期满物归店铺,后高价卖之,获利数倍;贷者,到期不归还者,恶仆上门索要田契、地契,逼良家卖儿女为奴为婢,而未清款项又逼苦主再立新据,民苦金融借贷久矣。”
所谓的“年月虽多,一本一利”,其实是朱元璋想用《大明律》保护普通百姓,要求不管借贷方借了多长时间,总利息不能超过本金。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是一位心怀百姓的明君,始终都想要尽最大限度地保障普通百姓的利益,给他们一个能够翻身的机会。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明律》的条例无法阻挡这帮权贵榨取民利的决心。
他们最初的合约借出的本金可能仅仅只是十两,但借贷者到期不还的话,他们要求借贷者立下新的借据,亦或者放到其他当铺进行借贷。
如此一来,他们算是找到了破解之法。只要当地衙门配合的话,那么自然可以避开“年月虽多,一本一利”的约制,便可以用十两本金换来百两乃至更多的收益。
偏偏地,这种事情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京城之中。
放贷产业从东周便已经开始,到元朝更是出现官方放贷机构——质典库,致使放贷成为朝廷和贵族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当时的中都出现一个新职业,以色目人为主体从事借贷行业的“斡脱户”。
蒙古贵族正是依靠着翰脱户为自己放贷敛财,其中“羊羔儿钱”的年利息高达100%,导致大量的百姓破产,最终成为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成立至今已经百余年,权贵们早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便顺理成章地介入借贷产业。毕竟这天底下,恐怕没有比放贷更好的买卖了。
虽然元朝的“斡脱户”消失了,但京城出现一种职业叫做“拉京债”。
“拉京债”并不是什么体面职业,主要依靠自己的人脉资源引诱一些官员借京债,从而自己从中获取佣金的一份职业。
《明英宗实录》记载:“京师有无赖子数十辈,常在吏部前觇,辄引至富家借金遂为之往赂,其实或往或否,偶淂美除则掩为己功分有其金。”
早前朱祐樘发动勋贵们一起种植棉花,之所以很多武勋并不搭理朱祐樘,一方面是他们不愿意配合朱祐樘的举措,另一方面则是并不缺这仨瓜俩枣。
按说,宋澄作为三品地方官员是完全没有资格出现在这个最高会议上,只是此次是被皇帝特别召过来,自然就另当别论了。
阁楼上,随着热水倒在茶叶中,茶香袅袅而起。
美人如玉,一双纤纤玉手送来了一杯香气四溢的热茶。
朱祐樘喜欢坐在楼阁上品着茶水,淡淡地表态道:“宋爱卿,你先跟大家说一说京城的金融业情况吧!”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默默地交换一个眼色,而后纷纷扭头望向宋澄。
在众后辈中,除了前往湖广清丈田亩的湖广总督刘忠和坐镇大同主持边贸的宣大总督陈珅,而今在京城最出彩的后起之秀正是这位执管顺天府的顺天府尹。
虽然这个黑脸的青年男子跟官场是格格不入,只是在清廉和公正上,恐怕整个大明朝都找不出第二位。
更为甚者,而今宋澄已经有了宋青天的称号,深得京城广大百姓的爱戴。
宋澄挺直腰板站立,五官轮廓分明,整张黑脸显得无悲无喜,只是眼睛显得炯炯有神。先是郑重应了一声,而后便站在左侧面,转身朝向在场的上官施予一礼。
虽然面对不少蔑视的目光,但他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自然亦不会在这种场合怯场。
宋澄从袖口掏出一个本子,这才郑重地开口:“经顺天府衙查实,京城从事放贷和典当的店铺共计三百六十七家。其中放贷月息在五分左右,而典当月息亦已达四分,均超过大明律法所制定的月息三分,且各家并不遵循‘年月虽多,一本一利’。当者,期满物归店铺,后高价卖之,获利数倍;贷者,到期不归还者,恶仆上门索要田契、地契,逼良家卖儿女为奴为婢,而未清款项又逼苦主再立新据,民苦金融借贷久矣。”
所谓的“年月虽多,一本一利”,其实是朱元璋想用《大明律》保护普通百姓,要求不管借贷方借了多长时间,总利息不能超过本金。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是一位心怀百姓的明君,始终都想要尽最大限度地保障普通百姓的利益,给他们一个能够翻身的机会。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明律》的条例无法阻挡这帮权贵榨取民利的决心。
他们最初的合约借出的本金可能仅仅只是十两,但借贷者到期不还的话,他们要求借贷者立下新的借据,亦或者放到其他当铺进行借贷。
如此一来,他们算是找到了破解之法。只要当地衙门配合的话,那么自然可以避开“年月虽多,一本一利”的约制,便可以用十两本金换来百两乃至更多的收益。
偏偏地,这种事情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京城之中。
放贷产业从东周便已经开始,到元朝更是出现官方放贷机构——质典库,致使放贷成为朝廷和贵族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当时的中都出现一个新职业,以色目人为主体从事借贷行业的“斡脱户”。
蒙古贵族正是依靠着翰脱户为自己放贷敛财,其中“羊羔儿钱”的年利息高达100%,导致大量的百姓破产,最终成为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成立至今已经百余年,权贵们早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便顺理成章地介入借贷产业。毕竟这天底下,恐怕没有比放贷更好的买卖了。
虽然元朝的“斡脱户”消失了,但京城出现一种职业叫做“拉京债”。
“拉京债”并不是什么体面职业,主要依靠自己的人脉资源引诱一些官员借京债,从而自己从中获取佣金的一份职业。
《明英宗实录》记载:“京师有无赖子数十辈,常在吏部前觇,辄引至富家借金遂为之往赂,其实或往或否,偶淂美除则掩为己功分有其金。”
早前朱祐樘发动勋贵们一起种植棉花,之所以很多武勋并不搭理朱祐樘,一方面是他们不愿意配合朱祐樘的举措,另一方面则是并不缺这仨瓜俩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