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距离寿春不算太远,只有三百多里地,以常规行军每天三十里地的速度来计算的话,周瑜他们十二三天就能抵达寿春。
如果再算上当中还有成德可以歇脚,速度还能更快一些。
成德位于合肥和寿春之间,是刘晔的家乡,这个时候还有大几万的人口,可再过几年,这里可就变得像彭城之前一样了。
大旱加上兵灾,使得整个庐江的人口几乎崩溃式的剧减,仅剩的活人也在向四周的郡国逃跑迁徙。
经过激烈的讨论,刘封他们最终决定在袁术军抵达成德之前动手。
合肥到成德大约一百四十里地,成德到寿春则需要走近两百里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在合肥到成德之间动手,很容易惊动成德,并且向寿春和合肥示警。
如此一来,整个刘封军团就会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境地,虽然因为军力强盛,加上到处都有秋收的粮食,以及刘封坐镇军中三点强支撑,使得军队不会溃散。
但接下来最好的处境也就是转为攻城战,以进攻城市为主的攻城战必然会带来极大的伤亡,以及消耗大量的时间。
当然,这份计划也是有其不容忽视的理由存在的。
首先,这是源于地理因素所导致的。
周瑜和孙香想要从合肥去寿春,必须要经过成德,而且在成德这个地方,他们北向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左侧绕过瓦埠湖,然后顺着瓦埠湖和芍陂之间的平原通道北上,可直抵寿春。
这条通道既顺畅,又安全,行军不但是平地大路,而且左边是芍陂,右边是瓦埠湖,几乎没有任何危险。
第二条是从右侧绕过瓦埠湖继续北上,这条路夹河而行,左侧是瓦埠湖,右侧却是一片较为平缓,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对军队的危险可比第一条路大多了。
这条路唯一的优势就是比较笔直,比第一条路近了二三十里地。
可想而知,就是傻子也会选择第一条路,而不是第二条路。
之所以会有激烈的讨论,主要的争论点在于是什么时候拿下成德。
目前主要有两個方案,一个方案是在周瑜部为先导,进入成德后迅速关闭城门,控制城防,而刘封军在城外对孙香进行围歼。
第二个方案则是等周瑜、孙香他们出了成德,继续北上之后,依靠刘晔的部署,偷袭拿下成德,然后继续北上从后偷袭,然后和周瑜一起围歼孙香。
刘晔无疑是坚定的第二方案支持者。
太史慈则觉得第一套方案更为可靠。
最后刘封在让他们尽情讨论了之后,拍板决定启用第一套方案。
其实这里面还是有私心的,刘晔自己也知道第一套方案更为稳妥,但第一套方案的首功可就是周瑜的了,而第二套方案的首功则是他刘晔。
这让他如何甘心放弃。
也正因此,刘封才让他们争论一番,好让刘晔看清楚大势所在。
刘晔是个聪明人,只是私心稍稍重了点。
刘封不在乎他有私心,但不能因私废公。
做出决定之后,全军即刻动员,按预定批次准备出发,只等周瑜来信,即可兵发成德。
其中,以张辽为先锋,太史慈为中军,徐晃为殿后,统领骑兵先期出发,刘晔为参军随军联络成德县邑中的谍报、细作和内应们。
刘封全权授予太史慈指挥权限,如有战机,可不用等待后续军队,直接动手。
随后,刘封以徐盛所部为先锋,配给贾斌所部骑兵,以及大量的牛马车辆,以提高他们的机动速度,紧随骑兵而行。
刘封亲自带领潘璋所部为中军,周泰、蒋钦押解粮食并四千民夫为殿后。
全军骑步两万四千人,自东城出发,朝着成德猛扑而去。
东城至成德之间,都是大片丘陵,这种丘陵海拔都不高,一般不超过一两百米,而且坡缓地大,就连骑兵都能驰骋,大军行进毫无困难。
只是东城距离成德之间的距离可不短,足有两百八十里。
这就是为什么刘封要集结骑兵在东城的根本原因。
考虑到周瑜与东城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五天至七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滞后性,即便有周瑜的预估提前量,那也必须提升机动力才行。
步兵虽然可以提早出发,进入战场,但这种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如此规模的大兵团如何能隐藏得了?
更别说还要求藏好几天了。
步兵的行军速度一般是每天三十里地,常规急行军为四十里地。
不过这并非是步兵行军的极限,真要跑起来的话,精锐步兵一天五十至八十里的重任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走完这段路之后,不但会有大量掉队的人员,编制还会发生中度甚至是重度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兵法书上会写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的现实基础。
后世曾经有一种说法,说近代步兵的行进速度已经超过了骑兵,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加上以谣传谣所造成的谣言。
如果再算上当中还有成德可以歇脚,速度还能更快一些。
成德位于合肥和寿春之间,是刘晔的家乡,这个时候还有大几万的人口,可再过几年,这里可就变得像彭城之前一样了。
大旱加上兵灾,使得整个庐江的人口几乎崩溃式的剧减,仅剩的活人也在向四周的郡国逃跑迁徙。
经过激烈的讨论,刘封他们最终决定在袁术军抵达成德之前动手。
合肥到成德大约一百四十里地,成德到寿春则需要走近两百里地。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在合肥到成德之间动手,很容易惊动成德,并且向寿春和合肥示警。
如此一来,整个刘封军团就会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境地,虽然因为军力强盛,加上到处都有秋收的粮食,以及刘封坐镇军中三点强支撑,使得军队不会溃散。
但接下来最好的处境也就是转为攻城战,以进攻城市为主的攻城战必然会带来极大的伤亡,以及消耗大量的时间。
当然,这份计划也是有其不容忽视的理由存在的。
首先,这是源于地理因素所导致的。
周瑜和孙香想要从合肥去寿春,必须要经过成德,而且在成德这个地方,他们北向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左侧绕过瓦埠湖,然后顺着瓦埠湖和芍陂之间的平原通道北上,可直抵寿春。
这条通道既顺畅,又安全,行军不但是平地大路,而且左边是芍陂,右边是瓦埠湖,几乎没有任何危险。
第二条是从右侧绕过瓦埠湖继续北上,这条路夹河而行,左侧是瓦埠湖,右侧却是一片较为平缓,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带,对军队的危险可比第一条路大多了。
这条路唯一的优势就是比较笔直,比第一条路近了二三十里地。
可想而知,就是傻子也会选择第一条路,而不是第二条路。
之所以会有激烈的讨论,主要的争论点在于是什么时候拿下成德。
目前主要有两個方案,一个方案是在周瑜部为先导,进入成德后迅速关闭城门,控制城防,而刘封军在城外对孙香进行围歼。
第二个方案则是等周瑜、孙香他们出了成德,继续北上之后,依靠刘晔的部署,偷袭拿下成德,然后继续北上从后偷袭,然后和周瑜一起围歼孙香。
刘晔无疑是坚定的第二方案支持者。
太史慈则觉得第一套方案更为可靠。
最后刘封在让他们尽情讨论了之后,拍板决定启用第一套方案。
其实这里面还是有私心的,刘晔自己也知道第一套方案更为稳妥,但第一套方案的首功可就是周瑜的了,而第二套方案的首功则是他刘晔。
这让他如何甘心放弃。
也正因此,刘封才让他们争论一番,好让刘晔看清楚大势所在。
刘晔是个聪明人,只是私心稍稍重了点。
刘封不在乎他有私心,但不能因私废公。
做出决定之后,全军即刻动员,按预定批次准备出发,只等周瑜来信,即可兵发成德。
其中,以张辽为先锋,太史慈为中军,徐晃为殿后,统领骑兵先期出发,刘晔为参军随军联络成德县邑中的谍报、细作和内应们。
刘封全权授予太史慈指挥权限,如有战机,可不用等待后续军队,直接动手。
随后,刘封以徐盛所部为先锋,配给贾斌所部骑兵,以及大量的牛马车辆,以提高他们的机动速度,紧随骑兵而行。
刘封亲自带领潘璋所部为中军,周泰、蒋钦押解粮食并四千民夫为殿后。
全军骑步两万四千人,自东城出发,朝着成德猛扑而去。
东城至成德之间,都是大片丘陵,这种丘陵海拔都不高,一般不超过一两百米,而且坡缓地大,就连骑兵都能驰骋,大军行进毫无困难。
只是东城距离成德之间的距离可不短,足有两百八十里。
这就是为什么刘封要集结骑兵在东城的根本原因。
考虑到周瑜与东城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五天至七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滞后性,即便有周瑜的预估提前量,那也必须提升机动力才行。
步兵虽然可以提早出发,进入战场,但这种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如此规模的大兵团如何能隐藏得了?
更别说还要求藏好几天了。
步兵的行军速度一般是每天三十里地,常规急行军为四十里地。
不过这并非是步兵行军的极限,真要跑起来的话,精锐步兵一天五十至八十里的重任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走完这段路之后,不但会有大量掉队的人员,编制还会发生中度甚至是重度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兵法书上会写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的现实基础。
后世曾经有一种说法,说近代步兵的行进速度已经超过了骑兵,这纯粹是一种误解加上以谣传谣所造成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