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夕阳西下,暮色沉沉,碍于当前手头工作确实较多,郭嘉、法正等人也都没有按时下班,整个政务厅里面散发着浓浓的羊汤味儿,吃饱喝足的一众文臣依旧在埋头苦干。
“上一次这么努力工作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法正翻看着手上的公文,随口对郭嘉吐槽道。
“少说几句,快年末了,这样再正常不过了,再说今年为啥这样你还能不知道?”郭嘉撇了撇嘴,鲁肃没在,刘晔不出内宫,现在只处理关于各个诸侯的事情,满宠、糜竺都没有从地方脱身,孙乾和简雍啥情况所有人都清楚,政院真正的大佬就剩这么多了,能不忙吗?
“伯宁应该快回来了是吧。”法正想了想询问道。
“其实伯宁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懂,去各地视察也只是为了平复自身的心态,否则很容易在之前那件事上爆发出激烈的冲突。”郭嘉半眯着眼睛开口说道,去年那件事的影响其实非常深远,但现在站在事后思考的话,早在刘桐建元之前就埋下了隐患。
“其实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子扬估计也没有想到会这样,早知道这样的话,他当年绝对不会去推动那件事,没那件事,咱们现在还能多一些郡主拿来拉大月氏。”话是这么说的话,但法正却是没有一点点的悔恨,当年那件事不这么做的话,他们就被摘桃子了。
没错,整件事真要捋一个因果出来的话,真就需要从长安大火说起了,那件事才是所有人立场的总爆发,刘晔和陈曦最大的分歧其实在那一次就已经表现了出来,刘晔直接点说的话,就是拥护刘备在长安登基。
没有刘晔的话,长安当时是不可能聚集起所有刘姓皇室的,虽说从明面上讲,干这件事的是刘虞和刘艾,但是没有刘晔的点头,这件事根本搞不起来的。
刘虞在宗室里面的号召力虽说极强,而且有极大的声望,但拥立这件事没有身为阜陵王刘延后代的刘晔去推动,刘虞绝对不会主动去做,因为刘虞和刘备之间是没有桥梁的,而这种事情需要一个桥梁。
就像陈曦在冀州案的时候说的那样,就算所有的老兵签字画押,要推举刘备登基,最后献表文的也只会是陈曦,而且当事情到那一步之后,陈曦不愿意,也只能硬着头皮去献表文了。
所以刘虞和刘艾作为主事人的话,要么是刘晔作为桥梁进行推动,要么是刘备直接指使的这件事,但后者,当年陈曦被钉在位置上无法动弹,还是刘备直接开口拒绝了“最佳”提议,稳住了大局。
实际上那也是这十几年来,陈曦唯一一次没有把握的事件。
和面对袁绍时瞻前顾后,怕打烂天下那种顾忌不同,那次是陈曦真的没有把握,没办法确定事态发展的意外,也是陈曦唯一一次在大事上根本没有办法插嘴的节骨眼。
因为那个时间点真的就是国内所有问题的总爆发,而且当时的陈曦在那个位置根本没办法开口,只能等着结果浮出水面,才能解除束缚。
可以说那个时候是截至目前,陈曦唯一一次无能为力的节点,他只能等结果,无法有效的对于局势进行干涉,而也是那次,陈曦彻底认同了刘备的信义和仁德,那不是伪装,是真正的信义和仁德。
至于事后,陈曦虽说没有去调查,但他迅速的反应过来,将所有刘姓皇室聚拢起来的是谁,准备拥立刘备的是谁,而代表陈曦不想让拥立达成的是谁,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到底是哪几方势力的角逐。
那一次,刘晔的算计不仅仅是输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刘晔考虑过刘备会三请三让,放弃帝位,却忽略了搅局的那些人到底可以狠到什么程度——阻拦我们的人,就算是刘姓皇室也得死!
所有的皇室成员在那一次几乎全灭,当时就连陈曦也只是在事后明晰了部分的因果,考虑到局势也只能选择去捂盖子,没有去思考别的东西,可当这件事的影响随着时间逐渐发酵,到元凤五年的时候,陈曦才意识到汉帝国的政治版图上少了一块重要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