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波旁王家感到自己在国内越来越不得民心,所以为了重振威望,他们选择了“征服阿尔及利亚”这一国策。
然而这一个国策还没有正式看到成果,波旁王家就被国内的动乱所掀翻,灰溜溜地流亡了。
征服阿尔及利亚的宏伟计划,就像是一座烂尾楼一样,被尴尬地留在原地,暂且中断了。
在艾格隆返回法兰西时,波旁王军已经占领了阿尔及尔,并且在阿尔及尔以及周边地区,集结了三万以上的军队,等于获得了一个立足点。
但这离征服阿尔及利亚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阿尔及利亚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盘散沙,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实际上根本没有统治者,除了有限的几个沿海城市可以被“政府”所控制之外,广袤的内陆则被各个部族所分割,到处都是草头王。
这就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立足容易,征服很难”。
这里根本没有成型的国家可供“接管”,占领它的“首府”也并不会让其他地方的部族心甘情愿地服从法国人的统治,想要征服那里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重塑一个秩序。
在长期的蛰伏当中,特雷维尔侯爵从没有忘记过窥伺局势,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所以他自然非常清楚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来龙去脉。
所以,他也明白艾格隆所说的“一个成功的将领不光要会搞军事,还得会搞点政治才行”的真实含义。
法国能够打败当地的所有部族武装吗?只要肯投入资源,那肯定可以,但“征服”并不是打败就可以的,它需要建立一个秩序,而这个“秩序”,不管法国人愿意不愿意,都需要当地精英阶层的配合,至少一部分的配合。
这也就意味着,法军必须拉拢一部分亲法部族、扶植一部分当地的精英,然后再打压那些不服从的部族,顺便拿几个刺头开刀、杀鸡儆猴。
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千头万绪——什么人可以信任可以拉拢,什么人必须提防,什么人需要用武力惩戒,惩戒到什么程度?其中的种种区别,都十分微妙,绝不是一个莽夫将军可以做到的。
想要征服一个地方,一个善于杀人放火的将军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杀人放火的同时善于拉一打一才行。
对于这一点,欧洲列强其实并不陌生了。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强国对海外殖民地的征服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并且成功地征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广阔领土。
其中最为杰出的,就是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英国人在这场持续了一两百年的征服当中,不光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力,还用尽了种种诡诈的阴谋手腕,利用印度各个势力、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分化打击各个土邦主,将他们手中的土地和财宝强取豪夺,还把骁勇善战的锡克人拉拢到了自己的麾下,成为自己征服印度的一大助力……最终实现了英国征服史上的杰出代表作。
也就在这一场场“征服”当中,欧洲强国早已经把各种“欺骗、”“恫吓”、“敲诈”的外交手段玩得滚瓜烂熟,可谓诡诈至极。
也就在这一时期,古老的东方大国,自恃有几千年丰富的“权谋”经验,总觉得洋人不会耍心眼,总想着跟洋人斗心眼,结果在对外交涉当中却往往以惨败告终,不但战场上打不赢,就连谈判桌上也屡屡上当受骗,结果被英国人法国人轻易骗到了领事裁判权、贸易片面优惠国待遇,被沙俄骗取了大片的领土……当然这也是题外话了。
总而言之,特雷维尔将军知道,如果自己被外派到北非,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各个部族采取拉拢、分化、打压等等手段,他必须成为一个会搞点政治的将领,否则就不可能做出大的“业绩”来。
好在,他对此也有信心,毕竟特雷维尔家族当了几百年的廷臣,耍弄阴谋诡计可谓是“家学渊源”,他自己和哥哥在这个动乱年代也深谙两面下注之道,并且同时得到了两边君主的信任和重用,他连皇帝和国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把区区几个部族首领放在心上。
然而这一个国策还没有正式看到成果,波旁王家就被国内的动乱所掀翻,灰溜溜地流亡了。
征服阿尔及利亚的宏伟计划,就像是一座烂尾楼一样,被尴尬地留在原地,暂且中断了。
在艾格隆返回法兰西时,波旁王军已经占领了阿尔及尔,并且在阿尔及尔以及周边地区,集结了三万以上的军队,等于获得了一个立足点。
但这离征服阿尔及利亚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阿尔及利亚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盘散沙,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实际上根本没有统治者,除了有限的几个沿海城市可以被“政府”所控制之外,广袤的内陆则被各个部族所分割,到处都是草头王。
这就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立足容易,征服很难”。
这里根本没有成型的国家可供“接管”,占领它的“首府”也并不会让其他地方的部族心甘情愿地服从法国人的统治,想要征服那里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重塑一个秩序。
在长期的蛰伏当中,特雷维尔侯爵从没有忘记过窥伺局势,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所以他自然非常清楚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来龙去脉。
所以,他也明白艾格隆所说的“一个成功的将领不光要会搞军事,还得会搞点政治才行”的真实含义。
法国能够打败当地的所有部族武装吗?只要肯投入资源,那肯定可以,但“征服”并不是打败就可以的,它需要建立一个秩序,而这个“秩序”,不管法国人愿意不愿意,都需要当地精英阶层的配合,至少一部分的配合。
这也就意味着,法军必须拉拢一部分亲法部族、扶植一部分当地的精英,然后再打压那些不服从的部族,顺便拿几个刺头开刀、杀鸡儆猴。
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非常复杂,甚至可以说千头万绪——什么人可以信任可以拉拢,什么人必须提防,什么人需要用武力惩戒,惩戒到什么程度?其中的种种区别,都十分微妙,绝不是一个莽夫将军可以做到的。
想要征服一个地方,一个善于杀人放火的将军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杀人放火的同时善于拉一打一才行。
对于这一点,欧洲列强其实并不陌生了。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强国对海外殖民地的征服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并且成功地征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广阔领土。
其中最为杰出的,就是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英国人在这场持续了一两百年的征服当中,不光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力,还用尽了种种诡诈的阴谋手腕,利用印度各个势力、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分化打击各个土邦主,将他们手中的土地和财宝强取豪夺,还把骁勇善战的锡克人拉拢到了自己的麾下,成为自己征服印度的一大助力……最终实现了英国征服史上的杰出代表作。
也就在这一场场“征服”当中,欧洲强国早已经把各种“欺骗、”“恫吓”、“敲诈”的外交手段玩得滚瓜烂熟,可谓诡诈至极。
也就在这一时期,古老的东方大国,自恃有几千年丰富的“权谋”经验,总觉得洋人不会耍心眼,总想着跟洋人斗心眼,结果在对外交涉当中却往往以惨败告终,不但战场上打不赢,就连谈判桌上也屡屡上当受骗,结果被英国人法国人轻易骗到了领事裁判权、贸易片面优惠国待遇,被沙俄骗取了大片的领土……当然这也是题外话了。
总而言之,特雷维尔将军知道,如果自己被外派到北非,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各个部族采取拉拢、分化、打压等等手段,他必须成为一个会搞点政治的将领,否则就不可能做出大的“业绩”来。
好在,他对此也有信心,毕竟特雷维尔家族当了几百年的廷臣,耍弄阴谋诡计可谓是“家学渊源”,他自己和哥哥在这个动乱年代也深谙两面下注之道,并且同时得到了两边君主的信任和重用,他连皇帝和国王都不怕,又怎么会把区区几个部族首领放在心上。